【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文|老闫侃史

文章由老闫侃史头条首发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国目前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去到我国文学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演讲。

莫言的演讲和采访风格一向以幽默风趣著称,面对一群年轻人,他很愿意和大家谈谈自己的写作经验和人生见地。

但在那次演讲经历中,事情好像并不是那么顺利。

在莫言发言完后的提问环节,北京大学一名女学生提问:“莫言老师的小说中经常写到有关人性和兽性的问题,那么你在和你妻子的相处中,是人性多一点还是兽性多一点呢。”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意外,而事情的最后莫言更是直接下场离开,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北大女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莫言离场又究竟是因为所写和所想不一致以致无法回答,还是觉得被冒犯而愤然离场呢?

这就要从莫言的写作故事开始谈起了。

兴趣使然,走上这条写作路究竟是好是坏?

1952年,莫言在山东省高密县的一个贫困村庄里出生了。那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过渡时期,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很困难,即使是这样,莫言的家人也要想尽办法供他读书。

后来,到了“文革”时期,莫言也不再上学了,去到农村劳动,亲眼所见了很多农村底层人民的故事,除此之外,也耳闻了不少村里长辈讲到以前的事。

莫言对这些事很是感兴趣,这也为他后来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有一次,干农活干得累了,莫言又听见有人在讲故事,而这次的故事同往常的农村琐事、家长里短不一样,这一次,是一个年龄和他相仿的孩子在讲着一个历史故事。

莫言听着入了迷,人群散了后,他赶忙问道这是什么故事,是哪里看来的。

那个孩子告诉他,这个故事叫做《封神演义》,是从他家里的书上看来的,他家里有很多书。

莫言一听高兴极了,希望可以借来看。可这个孩子却有些难以为情,他说这些书家里都只有一本,家里人很爱惜,莫言想听的话他可以说给他听。

莫言有些失落,但他仍然想亲眼看看这些故事。于是他一有时间就跑去那个孩子那里帮他干活,时间久了,那个孩子被他给打动了,就答应把书借给莫言看。

莫言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他看了一本又一本,一遍又一遍,常常钻进书海里就忘了出来。

莫言对文学的兴趣就此产生了。

后来,结束劳动后,莫言去参了军加入了部队。在部队里,莫言从事文职工作,连续四年担任了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学作品。

凭着对阅读和文学的极大兴趣,莫言也一直保持着写东西的习惯,但一直没有形成作品。

终于在1981年的5月,莫言正式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春叶雨霏霏》。

在此之前,其实他也有过向报社投稿最终被退稿的经历,但他没有放弃过,一遍遍在摸索中坚持。

自《春叶雨霏霏》发表之后,莫言就算是正式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莫言将笔触着眼于自己生活及之前不久的年代,以极其尖锐的风格书写苦难和黑暗,极其深刻又极具个性。

这使他很快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有许多人称赞他优秀的写作能力和深刻的思想性,但也有许多读者表示读不懂、太露骨,从而否定、抨击莫言。

渐渐地,莫言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或许有争议性对于莫言来说并不是坏事,这似乎对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不仅没有因此改变写作风格,反而更加加大火力,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

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级别的文学奖项之一。但此时的莫言,还没有足够被大众所熟知。

莫言这个名字真正让大家感到耳熟能详的时候是2012年,莫言的《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站在聚光灯下,他既被赞扬也被唾骂

获奖消息一出,国内为之震动,莫言的作品很快被一扫而空,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国内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写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

印刷厂紧急加印,一时间,莫言的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买来了莫言的书想要一看究竟。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莫言迅速走红,对他的评价也很快散播开来,既有赞扬,表示“不愧是文学大家,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般”,但其实更多的是不理解,表示“他写的东西太过露骨和残忍,一般人接受不了”。

面对如此大的争议,莫言也只是不动声色,坐在家里静静写着自己的作品。

殊不知,门外汉的媒体已经将他家的楼道堵得水泄不通,就想抢得第一手资料,问问莫言获奖后的感受和对大众评价的看法。

莫言面对突如其来的成就和喧嚣并没有浮躁,而是仍然一心进行自己的写作事业。

但对他的争议和否定从来就没有停过。

很多人认为他写的东西太多涉及“性”、“暴力”、“血腥”,有太多耻于拿上台面来谈论的东西。

还有声音说他是“卖国贼”,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贬低、扭曲、黑化中国人民和社会,讨好和迎合外国人,就给他们看他们愿意看到的东西。

台湾的一位文学家以及批评家李敖,曾经尖锐地评价过诺贝尔文学奖,说这是任何大学的文学系教授都能提名的奖项,但是要真正获奖,就得要出卖国家。

这些言论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文学本来就是千人千面的,往往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之说。

曾经有人问莫言为什么这么低调,他打趣说“因为我得的不是物理学奖。”

文学的东西和理科不同,是非只在人心。

面对犀利提问,他为何选择黯然离场

成名后的莫言,成为了一众文学爱好者和专业从业者的追捧,既然能够获奖,那么一定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美好的东西固然是大家所赞颂的,但是生活中的黑暗面也需要去被书写,它可以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并且需要更大的勇气。

余华曾经评价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他调侃道:我常常看了莫言写的作品很是嫉妒,因为写得太牛了。其实,写血腥阴暗和兽性的东西,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一次,莫言被邀请到北大演讲,其中一位女学生的提问中就问到了这一点。

她说:“莫言老师你在作品中常常提到人性和兽性,那么你和你的妻子在生活中是人性多一点还是兽性多一点呢?”

此问一出,全场哗然,有人认为她也太勇敢了,替大家问了不敢问的问题,也有人说这个学生太过冒犯,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

关于人性和兽性的探讨,莫言曾经在作品中提过,他认为:人性是贪欲,兽性是本能。

就在大家为莫言捏一把汗的时候,莫言用他一贯的幽默风趣化解了:人进化了这么久,早该褪毛了,所以是人性多一点。

本来这场闹剧可以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那位女学生继续穷追不舍:“那么你在作品中常常写到暴力和血腥,你的妻子能接受吗?”

莫言为了给双方一个台阶,打趣回答说:那些东西都是编的,编出来的故事好比打酱油。

女生没完,继续问道:“那你在看到你文章中写的悲惨画面时,就不会感到悲痛吗?”

莫言此时已经变得严肃起来,他回答道:我一直认为并且信奉,写作不只是要写赞歌,更是要适当批判,才能唤醒国人麻木的意识。

回答完后,没等环节正式结束,莫言就离开了现场。

其实面对犀利提问和质疑,莫言还是保持礼貌做了一一解答的,他最终离场,或许是认为自己有被冒犯到,没有必要再将这无意义的对话进行下去。

莫言出生在一个底层人民尚不幸福的旧时代,而这位女学生则出生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二者在对社会的看法上有所偏颇是正常的。

但那位女大学生几次揪着莫言的妻子提问,是否有越界、吸引眼球之嫌呢?

事后网上的评论也分成两个极端,有为莫言鸣不平的,认为那名女大学生太不讲礼貌,也有为女大学生说话的,说她很勇敢,问出了大家的疑惑。

总结

从古至今名利都是一把双刃剑,享受着名与利,就免不了受到争议和质疑,重要的是怎样去看待这些声音。

莫言的书或许并不适合所有人去阅读,但他确实写出了对社会的思考,也有意图去唤醒国人。

他从不避讳众人对他的评价,至今仍然保持着初心在文坛继续坚持创作,别的不说,面对评价保持良好心态和面对争议保持初心,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向他学习的。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内容分享:
【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Top